初夏六月,栀子花开,闻着清风中送来的芬芳,随着高考的开始,以及即将开始的中考,毕业季又悄悄到来。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,你是否还能记得教过你的每一位老师,校园里难忘的学习时光,还有那些青春往事......
记忆和梦境经常随着倒流的时光,将我带回五十多年前的母校,坐落在青岛市南区单县路上的青岛一中,她的前身是年2月成立的私立胶澳中学、胶澳商埠公立中学,年月改为青岛特别市市立中学,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确定的省属重点中学,至今已有九十七年的历史了。年,私立胶澳中学改为青岛市市立中学校,是青岛最早的公立中学。我是年秋天考入母校的,在这里度过了六年学习时光。当年胸前带着白底红字一中的校徽是多少少年的梦想啊,全省重点中学,一批德高望重的教师,绚丽多彩的校园,宽阔的运动场,篮球场,书籍齐全的图书馆、全市仪器齐全先进的实验室。记得刚刚踏入母校大门,高年级同学带着我们这些小校友参观学校的情景历历在目。一中礼堂老照片(已故文史研究者赵长汉老师提供)从老教学楼后操场看球场(已故文史研究者赵长汉老师提供)大门正面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日式砖木结构教学楼,通常叫西大楼,每间教室都朝南,全是木地板,我们坐在二楼的教室里上课,可以看到大海涨潮、退潮,可以看到大海的颜色,可以看到轮船进出。学校东面还有一座砖混结构的四层教学楼,是上世纪50年代盖的。全校有2个教学班,初中班每班54人,我的学号是:。
任美云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并教俄语,她是年从华东师范大学分配来的高材生,上海人属江南美女,听她的课真可以说是艺术享受,她的卷舌音发得很好听,富有弹性,一开始我们发不好,她一遍一遍的不厌其烦的教,直到教会为止。我们开始认识了个俄文字母啦!任老师还用美妙的歌声教我们唱俄文字母歌。我们会说“хорошо啦!”(好),课后,我们逢人就挑大拇指,说“хорошо”!还用极恰当的单词为学校铜管乐队和合唱团的大哥哥们起特色绰号,如“боришой”,“вуменя”……对外不公开,只有我们自己知!虽然不礼貌,却极快速、极轻松地记下了许多单词,我们个个俄语成绩好得呱呱叫。
语文老师孙燕寰是一位中年女士,给我们讲的第一课是许地山先生的散文《落花生》,她深入浅出,课讲得好极了。学过课文后,孙老师让我们也写一篇作文,结果有的同学模仿许先生的课文写了种蓖麻,也说爱吃蓖麻,岂不知蓖麻和花生不一样,是不能吃的,孙老师在宣读这位同学的作文并加以点评,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。生物老师闽佩芙是一位近五十岁十分慈祥的女教师,也不知什麽原因,那时还没有结婚。春秋季节她穿着毛衣上课,把我们羡慕得不得了。她是四级教师,工资85元,一个人生活水平肯定较高了。她教课一丝不苟,还带着我们到公园看动物,同学们很乐意上生物课。每讲完一次课她当堂就让同学们总结某一动物的特点,我们在上她的课前都是先预习,她提问时,同学们全都举手,回答也很正确,闵老师也很高兴。我参加了生物兴趣小组,每到课外活动都到实验室在她的指导下解剖青蛙、草鱼等动物。历史老师吴袭明是三级教师,他能把枯燥的历史课讲得趣味盎然,课堂上有时静得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到,时而笑声不断。对一些历史年代和大事,他还能编一些押韵的顺口溜,使我们便于记忆掌握,如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,他编出“公元前二零九,陈胜、吴广下了手”,可以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。物理老师于晋玉是二级教师,听说全市也没有几位,不过他教高中物理,我没听过他的课。我想那时如有家教,母校这些老师不知能教多少学生呢!收入一定可观。我在班里的学习成绩算是较好吧,字写得还说的过去吧,任老师推荐我担任班里的学习宣传委员。一生中干了二十几年的宣传工作,我想这都与母校的培养和教育分不开的。上世纪60年代,位于单县路的青岛一中校门。
年,空*英雄王海(中间手捧花束者)在一中与师生代表合影。学校面向全省招生,学校有好多宿舍,有的学生住校。白天上八节课后,晚上还上两节晚自习,正常点名,周六晚休息,周日晚照常上。学校还有华侨学生,特别是年印度尼西亚苏哈托*权反华排华后,许多学生归国后进入一中学习。我记得有个叫沈德宝的学生人高马大,还是学校篮球队的。不过那时粮食定量供应,作为他又能吃,市侨办的同志几次来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,但也只是杯水车薪。为了节约粮食,沈德宝经常采取减少活动量的办法,我还到宿舍看过他几次。在这块场地上,培养出一批田径好手,我国著名三级跳远名将田兆钟就是一中毕业的,当时在校读书时,他的学习成绩也不错,学校老师经常拿他的成绩表让我们看,要我们向他学习,做到德、智、体全面发展。每年的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,全校师生在乐队、锣鼓队引导下向第一体育场进发,沿途奏乐敲鼓,引得路人驻足观看,运动成绩都会取得大面积的丰收。
学校的体育老师李祥玉,既是足球教练又是篮球裁判,就是在这块场地上摸爬滚打,他带领的学校足球队在青岛多次拿过中学冠*,还代表青岛到省里参加联赛。培养出盖玉殿、张崇发等足球名将。李祥玉老师后来活跃在青岛工人篮球队联赛的赛场上,那时裁判一场比赛的报酬经常是一枚毛主席像章。学校的南面是十个篮球场和四个排球场,每天课外活动十分热闹,为的是抢个篮球架,我们早早就来到篮球场,我的投篮命中率还是比较高的。但必须保证两个篮球场供校队训练和比赛,校篮球队人才济济,可以同时排出两只代表队出去打比赛,经常拿冠*。董宝昌、马跃国是校队的主力,上世纪70年代也是青岛队的主力前锋和后卫。赵玉鲁老师是从广东篮球队退役的,技术十分精炼,曾经代表市队参加比赛,在场上没有人能阻挡住他的运球、进攻、投篮。年,青岛一中管乐队合影。
学校的最南边有一音乐教室,为的是远离教学楼,减少干扰,音乐教师陈金熬教全校的音乐课,经常摇着老式留声机,让我们欣赏学唱优美的歌曲,每天都从那里传出美妙的歌声。他还担任学校管乐队、民乐队、合唱团的指导教师,他真是有音乐天才,那么多的人在演奏,谁演奏错了他一下子就听了出来,指挥棒马上指向你,叫你不敢懈怠,每到全市中学生运动会和重大节日都是乐队大显身手的时刻了。陈老师培养的音乐教师遍布全青岛市。一段时间同学们传说他就是著名的作曲家韩笑。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
母校年6月8日,新中国成立后首批确定的省属重点中学,停课开始了“文化大革命”,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了冲击。但是有一批素质较高的老教师和好学生,母校没有搞武斗,没有搞“打砸抢”,自豪的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了正常。母校的损失最小,文革中,学校的图书室一本书没有丢失,仪器室一件仪器没有损坏,这不能不说是奇迹。青岛城市档案论坛